“醫生能不能辦醫,能不能成功,取決于其在市場里的生存能力。改革開放至今已近40年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已經建立,各行各業都已走向市場。但醫療在這40年里基本未動,依舊是體制內的計劃經濟市場。而體制內的醫生已經習慣了鐵飯碗的生活方式,有水,有魚食,不愁吃喝,好不樂哉。而一旦醫生進入市場,則變化將地覆天翻。說市場如戰場一點不為過,但平民醫生與戰場戰士的角色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群體。醫生進市場必須要接受培訓,經歷洗禮,要懂得適應政策的變化,價格的變動,以及如何做市場的定位、策劃、運作、品牌的打造等……而這些市場的基本能力則恰恰都是目前中國醫生們所欠缺的?!?/div>
“所以說,現在一些醫生有一顆噗噗跳動、熱血沸騰的、想走向市場的心,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div>
李定綱表示,公立三甲醫院科主任從心動到行動,辦醫生集團,辦診所,辦醫院,這是和國際與時代的接軌,是一次順應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回歸,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也正是醫生創業的激情沖動與探索實踐,在未來20-30年,必將改寫中國的醫療格局。
民營醫院潮:將死掉一大批,留下些精華!
談及目前中國民營醫療發展的困境,李定綱表示,群龍不可無首,三軍不可無帥。中國民營醫療當前最缺優秀的管理者。長達70年醫療體制的去市場化歷史,使民營醫療發展正在經歷一個無智慧資源可承,無市場戰略可思,無管理理念可行的“斷代之痛”的必然過程。
“一些公立醫院院長在公立醫院時可謂如魚得水,而一旦離開公立醫院到私立醫院掌舵,往往是苦不堪言,敗績累累。非但大智慧不見,連小思路都稀缺,為什么?因為他們身上根本就不存在私立醫院管理的基因,斷代了!這道理很簡單,如果我們圈養老虎,圈內近親繁殖三代,三代后將老虎放歸山林,這種斷代基因的老虎能在野外生存下去嗎?”
這樣的狀況原因何在呢?李定綱表示,目前公立醫院的管理者本身就不是職業化的醫院經理人,更談不上有豐富成熟的醫療市場經驗,其成長過程在體制內,考核評價與任命行政都是組織部門決定的。而中層科主任一級的醫生手中均無人財物權,沒有參與行政決策的權利,而一般普通醫生就只有技術了。
據了解,目前中國基本上每一天開業5-6家民營醫院,但在李定綱看來,這些醫院基本上都敗在了市場上,盡見院堂空空,門可羅雀,開了五家死三家。
他坦言,現在民營醫院數量是增加了,但床位、服務量、手術、收入都沒怎么增加,這就是問題了。主要是領軍人才稀缺,千軍好借,一將難求。需要張強、萬峰這樣的三甲醫院專家把在體制內培育成功的體系在民營醫院進行復制。目前大多數醫生還是不能理解自己要成為社會人,自由執業的人,而是習慣了體制,甘愿做一輩子“單位人”。
“民營醫院要從補充角色轉變到與公立醫院形成競爭格局,我認為還需要至少五到十年的時間。未來會和西方發達國家接軌,最好的醫院、醫學院,會有一批是民營的。民營醫院會成熟起來,如果成熟的都沒有,只能說明還是處于早期,到了成長期會快速爆發,死掉一大批,留下一點點,但的確是精華留下來了。”
關于民營醫療的發展機遇,李定綱表示,民營醫院將從專科突破,一些有剛性需求、有市場的領域,比如白內障手術往往基層醫院做不了或做不好,這無疑就給了連鎖眼科醫院發展的好機會,一些日間手術的可復制性就比較強。另外,隨著放開二胎,對于婦兒、產科病床等缺口可謂巨大,民營可以趁虛而入。這些機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差異化的競爭優勢所在。
李定綱表示,民營醫院要發展,必須要有完善的支付體系保障。民營醫院必須力爭醫保支付體系的“平等待遇”,也要注重商保和國際保險市場的開發。因此建議,如果搞民營醫院創業、創新的話,觀念應該向商業保險等市場尋求機會,因為商保體系對先進的技術、創新的材料與新藥等??芍Ц陡采w,而醫保是不支持的。未來很多民營醫院將在差異化、規模化、精細化、國際化等各個方向發展自身的業務領域。沒有完善的支付體系保障,民營醫院的發展將是不可持續的。
“如果還與醫保糾纏、就麻煩了。因此,必須跳出醫保的思維和框架,因為醫保是一個低水平的支付體系。如果跳不出來,就只能是低水平的思維和行為了?!?/div>
資本跨界投醫療,學費必須交!
不僅如此,在李定綱看來,醫院是一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投資。而很多資本跨界搞醫療,但并不懂醫療。目前不少資本都激情沖動地進場了,當然,不用政府花錢來辦醫,是好事,但估計多是廣種薄收,甚至是顆粒無收。